20250508:最近輸入中 ➸ 放下禮貌的自己、關於道歉、洪範書店、白沙屯GPS

Hipstamaticphoto 547456400.555726

前陣子睡前,我都在和 ChatGPT對話。

情境是,因為準備睡覺了,所以有些「不是在工作桌前」需要想的事情,就突然都跑出來。我給自己設了個主題,先弄出了架構,然後一題一題的挖一挖,大概是這樣一個過程。

但有趣的是,一開始我依然習慣用打字輸入,但有天可能是累了,決定用語音輸入。當下只覺得好快歐,以前打字要花好多時間,現在講一講一下就好了。

過了大概幾天,我才發現這種「直接講」的自己,和「打字」的自己,輸出時的狀態不太一樣。

原本我認為自己是個幾乎 100% 可以用文字傳達自己意念的人,現在會覺得那好像比較是「更邏輯化」的輸出。

而直接用語音輸入與 AI 討論的我,思路更快,甚至是在還不見思路前,就已經脫口而出了,而這些脫口而出的話語,我其實更喜歡,對著一個不需要考慮情緒反應的對象,我反而可以讓那個「禮貌成習慣」的自己,在睡前奔放起來。所以也許我該做的不是什麼早起的自由書寫,而是清晨隨口亂講的練習 XD

圖:2018年的今天我正在斯德哥爾摩,真是個美的要命的城市,心裡一直後悔我為何只待了三天。真不確定自己還會不會有這樣的念頭(和體力),又一個人跑到很遙遠的地方一兩個月呢。


【文章】關於道歉 by 語言選物

之前幾天很多人熱烈的討論「要不要道歉」這件事時,一開始我也覺得真是不用。但看了這篇文章後感受不太一樣,也許「我」是真的覺得不用的,但對於願意出口道歉的人而言,他的思路一定有所不同。

很多人替道歉者覺得委屈:「怎麼都是好人在道歉」、「一直道歉也太可憐了吧」,但如果是關係型道歉,那是出於愛,出於對他人的在意,本來就不該放天秤上掂量細算付出多少對方就該給回多少才合理。關係型道歉也不該期望即時性的回饋,任何出於愛的行為,本質上都不會帶著保證。你不斷嘗試去了解對方受到的傷害,並不是為了得到原諒或撫平,但你持續送出的溫柔訊號,終能吸引更多同質的人慢慢靠近。

除了上面這段引文外,我真的很推薦可以點入標題看一下原文,作者提到了行為科學研究專家 Alison Wood Brooks 的書《Talks: The Science of Conversation and the Art of Being Ourselves》,然後裡面講了一個Brooks與他的孩子的故事,非常動人。


【聽歌】These Days


【Podcast】專訪葉雲平談洪範書店的故事

和小葉認識多年,難得聽他認真講洪範的故事,然後我是聽了這個才意識到楊牧全集出完了(登愣),結果我最有興趣的居然是全集裡有收錄楊牧替洪範撰寫的所有的書籍介紹(這個大家知道嗎XD),一次看完的感覺應該不同。來我想很認真的寫個這篇摘要,但但但我在幹嘛呢,請大家去聽聽吧。


【APP】白沙屯GPS的工程師白沙屯GPS

這幾天最喜歡的就是看到Threads上各種媽祖小短片,每次看都會眼淚掉下來(開心的那種),大家自己腦補的各式各樣對話,還有那一張一張虔誠的臉,覺得很美。

原本我只看Youtube直播,後來在Threads上看到工程師看他寫一些幕後故事覺得好好看,也才下載了APP來研究研究,結果真的很讚,很多設計都很貼心。有時候會覺得某些人好像不太能理解這個社會是有人願意無私奉獻的,但像這位工程師(還有好多志工),就是最好的證明。


【如果只有你聽見】EP82.因為孤單而結合是完全可以的——《雷霆特攻隊*》


♯..♭..♯..♭..♯..♭..♯

推薦使用的筆記軟體:Heptabase ,點選後立刻試用。

經過許多嘗試後最適合個人學習記錄的工具。

♯..♭..♯..♭..♯..♭..♯

想留言可來IG:https://www.instagram.com/vannyma/

收聽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vannyyma/platforms

Vanny’s Note:https://vannyma.com/

贊助謝謝泥~:https://portaly.cc/vannyma/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