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ar and to be heard.
關於工作,我們可以誠實一點——《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

艾倫・狄波頓的《我談的那場戀愛》應該是 2001 年出版的,當時他的幾本書封面都用了截取自他眼神的一段照片……不得不說,效果非常好 XD 。他的文字幽默、質感十足,夾帶著哲學的氣味,也讓我們這些哲學系畢業的覺得有個新時代的哲學作家也不賴,那時我幾乎是每本都收藏了。
2008 年,他在倫敦創辦了「人生學校 The School of Life」。我記得 2017 年左右,台灣似乎有人代理引進這個品牌,找了我一位有哲學背景的朋友去當儲備講師,但後來好像不了了之。不過因為朋友接觸到他們的一些教材與教具,我還當過一次白老鼠。玩過之後印象非常好,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內容存在。
The School of Life 的網站多年如一,看起來依舊舒服。購物區列出了他們的出版品與商品,除了書籍之外,還有一些小物。我朋友曾送我一個《情緒晴雨表》(Emotional Barometer),盒子上有旋轉盤,可以幫助你找出此刻最貼近的情緒,確認後抽出卡片,卡片會用更清晰的語言與舉例,幫你把模糊難解的感受放到一個可以理解的位置上。那是一種安放。
最近在思考與工作相關的議題時,剛好發現《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這本書的中文版剛出版,不過也讓我驚覺,艾倫的書已經默默散落到各家出版社去,還有好多本已絕版。這本書的作者掛的是「人生學校」,但我多少還是看的到艾倫・狄波頓的影子就是。
不是你不夠好,是世界真的很難
老實說,這本書的內容,並不像副標那麼陽光。我反而覺得它比較像是一本「長輩溫柔提醒」的書。它先和你說:「找到完美的工作很難喔」,接著舉一堆例子告訴你:「一切都有可能出錯」,最後補一句:「那些閃亮成功的故事,都是極少數。」聽起來很負面嗎?我覺得不是。這是一種誠實的語氣,一種幫助你「校正期待值」的語氣。它把糖衣拆開,用一種比較不粉飾的方式,帶你重新理解自己與工作的關係,甚至是:你怎麼看待努力與成果之間的不對等。
有一段我特別有感:
人們幾乎註定在大部分的潛能未獲得開發的情況下死去。大部分可能的成就,都未受到探索。當你踏進墳墓時,內心的這些部分都渴求著得到認同,也可能伴隨著失敗的沮喪,因為有太多你沒能做到的事了。然而,我們都不應該因此感到羞愧。這反而應該是我們對彼此最基本的認知之一:這是所有人類共享的命運。這很悲傷,但不是你獨有的悲傷。
看到這段時,我真的停下來好一陣子。我們聽太多成功者的故事了,甚至連講失敗的故事,也都是倖存者回頭述說的成功轉折。沒有人告訴我們「也許你真的會失敗,而且那不是你的錯」。
這本書也提到:
當代社會的人們在這方面就更辛苦了:我們似乎沒辦法接受,真正的好人也可能無法成功。假如某人失敗了,我們寧願相信那人確實有不夠好的地方,如此才能讓我們不必面對和談論讓人痛苦,卻更為真實的想法:世界,真的很不公平。
尤其來到了「工作」概念越來越成熟的現代,其實我們更容易成為巨大效率機器中的小小齒輪——更憂傷的是,我們在當一個齒輪的時候,還不斷想著如何讓自己更有效率或更有生產力。
「夠好」不是將就,而是放過自己一馬
在書的倒數第二章,作者建議我們試著用「莫內的眼光」來看工作。意思是,別老盯著不愉快的地方,也試著去欣賞現狀。他甚至鼓勵讀者試著像旁觀者一樣,說出目前工作的三個優點。有點像是和老夫老妻說:「我們再想想當初為什麼會相愛吧。」
而最後一章則是溫柔地提醒我們:「夠好的工作,就好了。」
這個「夠好的工作」不是要講找一個不怎麼樣只要有錢的工作,而是不要對自己太過嚴苛,覺得自己怎麼沒有達到夢想中的目標。你可能沒有成為世界矚目的那個誰,但你可以在一份工作中,安定地活著,保持某種足夠的愛與穩定。這就已經很難得了。
說實話我在看這本書時想到的不是 2023 年出版的《夠好的工作》(這本也好看,之後找時間好好說說),而是前兩年出的一本《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這兩本書,一本是長輩寫的,一本是年輕人寫的。我快速複習了後者,忍不住會想:如果先看了這本《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一切就會不一樣嗎?
我想,該犯的錯,該「誤以為」的自己應該還是一樣都不會少。
但是,也許我們可以爬起來快一點。
然後少責怪自己一些。
與其追夢,不如對準自己的快樂點
接著更試著去了解自己一些,例如拿出書中所列出的 12 個快樂點,檢查一下到底哪些關鍵元素是讓你愛上工作的原因,而不是讓你誤會了喜歡看電影就要去當導演,或者是喜歡看書就想要當作家。
這些快樂點都不是針對特定產業,而是幫你認識自己的特質:哪些事會讓你產生心流?然後才去想:「哪些工作裡,有這些元素?」
例如談到「獨立的快樂」,不是「我可以一個人旅行」這類標籤,而是:
- 第一次獨自開車時,你根本不想停下來。
- 當你讀到某個人辭掉工作,創業從西非進口酪梨時,感到興奮不已。
- 有時候,人們會抱怨你沒有團隊精神,而這並不全然是不實指控。
是這種微妙的線索,幫你認清什麼會讓你真正感到喜歡。
讓工作和你內在的「快樂點」對得起來,這樣,其實就很好了。
而且真的,已經非常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