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超過5000種音樂類型啊——音樂類型地圖

看《串流音樂如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會讓人想起一些考古題,作者的Every Noise 網站也太有趣了,決定來分享一下。

3

我的串流音樂使用經歷:從KKBOX到Spotify

最早的時候,我用過KKBOX,但因為它的APP操作起來很不方便,速度也偏慢,始終無法讓我養成在上面聽音樂的習慣。後來Spotify進入台灣,我開始使用它,當時的感覺是「用得順手」,但也沒有覺得特別好或不好,因為那時候沒有其他平台可以比較。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音樂人很認真地分享Apple Music的音質更好,特別是對於混音細節的呈現。他說自己完成一首歌後,會去不同平台聆聽,檢視混音是否能被完整表現出來。當時我心想:「音質好應該很重要吧?」於是我跳到了Apple Music,將它與Apple的其他服務綁定,成為一個「快樂的大家庭」。

但用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Apple Music的推薦歌單和Spotify比起來差距實在很大。Apple Music的推薦讓我覺得「還可以接受,但不特別喜歡」,而Spotify的推薦則更貼近我的喜好,尤其是它的「Fresh Finds」歌單,帶給我很多探索音樂的樂趣。還沒確定回來用時每週都會跑回來聽一下音樂,很像是忘不了的舊情人,非常好笑。


YouTube音樂的嘗試與放棄

後來,我訂閱了YouTube Premium,因為家裡有人常用YouTube,卻被廣告干擾得很不方便。剛好Premium方案包含音樂服務,我便順勢試了一下。不過,YouTube音樂的推薦系統更偏向流行音樂,對於喜歡尋找特別音樂的我來說,吸引力就沒那麼大。試用一陣子後,我還是回到了Spotify,因為它的推薦系統真的更符合我的需求,讓我能夠繼續享受那種「發現新歌」的快樂。


探索音樂地圖的樂趣

在閱讀Spotify相關書籍時,作者提到全球音樂類型多達5000種,每一種音樂類型都代表著一個真實的社群,包含藝人、樂評人和聽眾,也是在這樣的組成之下會有新的類型不斷產生,例如1976年在倫敦誕生的龐克音樂,或是更早起源於牙買加的雷鬼音樂。

作者自己建立了一個名為Every Noise的網站,這個網站會列出所有的音樂類型,展開後會變成一張地圖。這張地圖以兩個軸線來分類音樂:

  • Y軸:聲音的機械性,越上方越電子化,越下方越原聲。
  • X軸:聲音的彈性,越左邊聲音密度越高,越右邊聲音間隔越大。

我忍不住想要去找這個網站的「最」分別是什麼:

  • 最南方:波蘭古典鋼琴樂,情感澎湃,演奏者的情感讓節奏變得不明確,但卻充滿真實感。
  • 最西方:鯨魚的聲音、白噪音等,聲音密度極高,甚至有海的聲音作為分類。
  • 最東方:羅馬尼亞極簡音樂、行軍歌曲,音符間隔明顯。
  • 最北方:Latin Tech House,電子感強烈,節奏分明。

和台灣有關的有多少種音樂類型?

然後關於「taiwan」字眼的類型有19個,一時間我會忍不住想說為什麼「taiwanese pop」裡沒有江蕙?但後來又要很認真的把自己拉回來說,這是用程式判斷解讀後挑選的一些代表音樂人,並沒有這位工程師的私人情感在裡面,總是要不斷的提醒啊,它是用聲音的機械性和彈性來判斷的。但好玩的是裡面真的很多音樂人或樂團我沒有聽過,真的可以無限展開的聽。

音樂分類背後的邏輯

有趣的是,某些音樂人的作品會被分到多個分類中,例如Willow的音樂被歸類為「Post Teen Pop」和「POV:Indie」等四種,而像泰勒絲則僅有「流行」一個分類。這讓我思考,音樂分類的標準究竟是什麼?有可能是因為越新的音樂人越容易展開新的討論,但如果泰勒絲在現在出道的話我覺得分在「POV:Indie」也沒有不行的。不太知道背後這麼分類的邏輯為何,但或許這正是探索音樂地圖的魅力所在。


沒想到看一本書可以讓我這麼開心,在錄Podcast的時候我還莫名覺得自己這集特別碎唸,但就是覺得很好玩,也好像多認識了一些什麼。打算以後沒事就到Every Noise晃一下,其實最應該試探的應該是自己音樂邊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