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ar and to be heard.
在情人節時誰會送德國總理梅克爾花?——《自由:回憶錄1954-2021》

最近閱讀了梅克爾的《自由:回憶錄1954-2021》,這本書是梅克爾自己寫的。其實在2022年的時候,我已經先看過一本叫《梅克爾傳》、由一位記者替她撰寫的傳記。梅克爾是在2021年卸任,這兩本書的出版速度都很快。看著這兩本書,就可以想像,一位政治家為什麼要寫一本自己的回憶錄,我相信一定有些事情,是她想用自己的方式留下屬於她的說法的記錄,我個人覺得這蠻重要的。
梅克爾的成長與轉變
梅克爾出生於東德,她的成長背景與家庭環境對她的人格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她的父母給予她開明的教育,這讓她從小就對世界有著清晰的認識。書中詳細描述了她在東德時期的生活,包括她的第一段婚姻和學術生涯。梅克爾在書中提到,她對世界的意識非常清楚,這促使她在面對生活的轉變時,做出了果斷的決定,如突然離婚並搬離家庭。
她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改變了我的看法。不管國家的狀況怎麼樣,雖然這聽起來有點自私,難道這不是我自己的人生嗎?即使在惡劣的條件下,挑戰自己的極限並展現我的能力,不也是出於我自身的利益嗎?東德的限制比西德更多,但我意識到為了自己,我必須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做好工作,以免讓自己變得消沉、犯世紀俗,或者再年輕就覺得麻木。這個認知讓我萌生了再次從根本上改變生活的想法,我決定重新開始,包括我的私人生活也是。」
兩德統一後,進入政壇
兩德統一後她開始參與政治事務,她很明確、主動地選擇了自己想過的生活。當她終於加入政黨後,因緣際會下,有天她的長官就說:「現在你就是發言人,請用這個身份去見記者團。」假設有一天我突然接到這樣的訊息,可能會傻眼就進入逃避模式了,但她心想,這樣的機會可不是每天都有,於是就接受了這個挑戰,也太直接。
因為這本書是梅克爾自己撰寫的,所以大部分都是描述她如何做決定的過程,而不像是刻意營造人生高潮起伏的情節。書中記錄了她接觸過的許多人事物,內容非常繁多,有時候看到那麼多人物,我就會有點恍神,只好快快跳過那些部分。不過,讀著讀著你會發現,像烏克蘭的問題,其實早在2010年初就已經開始了,並不是到了2022年才突然冒出來要侵略的種種情形。
與各國政治人物交手
書中提到她接觸過很多不同的總統,對每位的形容都有其獨特之處。小布希好像就是個非常討喜的人;而談到歐巴馬時,也能感受到提到彼此間的欣賞;加拿大的杜魯道只提過一次;至於川普,次數不多,但每次提到都不能說給這人留下什麼好印象。最多的是普丁,書中提到他總是遲到,喜歡讓人等他,就像是有個小七八拉的樣子。還有媒體報導說,在某些場合,知道梅克爾怕狗,普丁就故意牽一隻狗出現,似乎就是想看看她的反應,彷彿隨時都在準備反擊。
其中有一次,普丁跟她談論某個事件,說他覺得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偉大的地緣政治災難。梅克爾則回答,說:「你還是應該去跟小布希聊一下那飛彈系統啦,20世紀最大的災難是德國的納粹,而冷戰結束,讓我的生活以意料之外的方式朝好的方向發展。」會讓人有種普丁真的很活在自己世界中的感覺。
我們做的到
此外,書中也有談到難民問題。她說,對她來說,政治工作的意義在於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過上成功的生活,基本法第一條「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就是她的價值引導。當她決定收納難民時,講出了她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做得到」。這句話雖然引起了兩極化的反應,但對她來說,這就是平常的一句話。
德國總理的例行公事有哪些有趣的?
書中還有一個章節我覺得很好玩,講的是她跟幕僚長把總理任內的例行事項列出來,她想讓大家知道這些例行事項的重要性,因為那些就是政治上必須承擔的責任。書中舉了三個例子
- 每年5月9日的歐盟校園日,那天她會去學校參訪,和學生進行討論;
- 每隔一兩年一次的狂歡節招待會,屆時要接待德國狂歡節聯盟的理事會成員,以及各邦的王子、王子夫婦,還有所謂的三人組——王子、邦內的農夫和少女,甚至還有獲獎的舞蹈團。她小小抱怨了一下說媒體好像老是覺得她不想參加這樣的活動,但她其實真的很樂在其中。
- 再來就是每年情人節,她會和園藝中央協會會長合影,並在聯邦總理府接受一束鮮花。莫名我就覺得這個主義對理性的德國人而言浪漫極了,要把總理和園藝中央協會拉在一起,有比情人節更好的方式嗎?
《自由》與《梅克爾傳》可以一起搭配服用
當我讀完梅克爾自己寫的這本回憶錄時,我真心覺得這本書並不是那麼親切可愛,因為她太如實記錄各種事務,有時候會覺得有點煩,太多人名很容易想睡,她講到飛到哪個國家、跟誰見面、討論什麼事情時,已經記不得為了什麼了。但讀完之後,心中還是有那麼一點微微的不滿足,所以我又很快回去看了那本《梅克爾傳》,只從最後一章開始看,就只是想要快速抓一下那個感覺。《梅克爾傳》情節跌宕,描述她的生活高潮起伏,雖然大部分內容我已經忘記了,但你大概可以想像,因為那是由一位專業作家寫的傳記,取捨和調整結構時一定有考慮讀者的感受。而當我在複習時,又看到了傳記作家引述梅克爾的這一段話:
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對我來說薛西佛斯日復一日推石上山根本就不是絕望的意象。
看到這句話時我依然震動,很像那個石頭一直打在我的頭上,怎麼可能同樣是巨蟹座而她的力量可以這麼的源源不絕。
建議這本《自由》和《梅克爾傳》放在一起讀,會比較有感覺。單獨讀這本回憶錄可能會覺得有點無趣,但如果對現在的歐洲局勢或烏克蘭狀況有興趣,從一位總理的視角來看,也算是有個不錯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