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ar and to be heard.
重溫《失控的陪審團》:金·哈克曼的經典演出與法律攻防戰

最近因為 金·哈克曼(Gene Hackman) 的離世新聞,讓我有點悶悶的,就想找一部他的作品來回顧。在 Netflix 上搜尋了一下,發現只有 《失控的陪審團》(Runaway Jury,2003),這部電影我當年一定有看過,但早就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決定來重溫一下。
這是一部 2003 年的法律驚悚片,即使是現在回頭看,還是覺得非常好看。它不像某些舊片,重溫時會讓人覺得有點浪費時間(像《特勤局》那樣),而是依舊保持了緊湊的劇情和精彩的演出,讓人看得很投入。
操控陪審團的權力遊戲
這部電影的故事很有趣,主線圍繞著一對專門「潛入陪審團」的男女,他們的目標是進入重大案件,然後 向控辯雙方開價,賣出判決結果,從中謀取金錢利益。他們的手段是想辦法混進陪審團,利用心理戰術影響判決,讓陪審團導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 男主角由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飾演,他負責滲透進陪審團內部,伺機操縱其他陪審員的決定。
- 女主角則是瑞秋·懷茲(Rachel Weisz),她則是在外部進行談判,遊說檢辯雙方來「出價買判決」。
- 金·哈克曼飾演變方律師團的「選陪審團專家」,他精於心理分析,能夠拆解陪審團成員的背景、弱點,甚至知道如何對他們施壓或威脅,以確保案件結果符合自己一方的利益。
對手方的律師則由 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飾演,他站在比較「正義理想」的一方,試圖讓案件獲得公平審理。這場訴訟的核心議題是:
「槍械公司是否該為美國槍枝氾濫負責?」
案件的原告是一名女子,她的丈夫在一起槍擊案中喪生,因此起訴製槍公司,認為他們應對槍枝的流通負責。劇中呈現了一些有趣的法律問題,例如:
- 槍械公司是否應該對販售的槍枝去向負責?
- 當有人一次性購買多把槍時,是否應該受到監管?
- 如果法律漏洞允許槍枝輕易流入犯罪分子手中,那麼槍械公司是否應負起社會責任?
這些問題在當年已經是相當熱議的話題,而今天來看,依然非常現實。
金·哈克曼的震撼演技
這部電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懸疑緊湊的劇情外,最重要的就是金·哈克曼的演技。他在片中飾演的選陪審團專家,完全展現出權謀與算計的極致,他知道如何控制陪審員的心理、如何影響判決,甚至能洞察每個人內心的弱點,讓人不寒而慄。
我查了一下資料,這是金·哈克曼倒數第二部作品。據說他當時已經決定逐漸退出影壇,原因是拍電影的壓力太大,他希望能夠專心於寫作與畫畫,過上比較寧靜的生活。這讓他的表演更顯珍貴。
而他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夠把一個「心機深沉、權謀算計的法律顧問」詮釋得非常有層次。他在片中有一個關鍵場景,就是案件判決時,鏡頭帶到他的臉上,那種震驚、不敢置信、怒火中燒的複雜情緒,完全體現在他的表情上。當時我真的覺得,他的臉部表情甚至讓人感受到快要中風的衝擊感,那種憤怒與挫敗堆疊在一起,將角色的情緒張力推到極致。
這就是資深演員的魅力,他不需要用台詞來表現情緒,只要一個鏡頭,觀眾就能夠感受到角色的憤怒與無力感。
其他演員表現如何?
約翰·庫薩克:可惜沒能再上一層樓
約翰·庫薩克在這部片中算是表現不錯,但他始終給人一種「被力捧但無法真正大紅」的感覺。他長相討喜、演技不差,但後來卻沒有真的撐起更大的商業大片,這部片之後,他的作品就逐漸走下坡,沒有再出現特別讓人記得的經典角色。
瑞秋·懷茲:驚豔全場
相比之下,瑞秋·懷茲 的表現真的讓人驚豔。她的角色到中後段變得越來越重要,陪審團被隔離後,她的戲份逐漸提升,負責與雙方律師談判、談價格,推動整個劇情。看著她表演,會有一種「導演應該是邊拍邊加戲給她」的感覺,因為她的表現實在太亮眼了,讓人根本無法忽視她的存在。
而且,她的聲音真的很有魅力。在電影中,她有幾場講電話的戲份,聲音的律動、節奏、語調,全部都非常有感染力。這讓我想到,聲音訓練在演員表演中真的很重要,掌握語音的節奏與頻率,真的可以大幅提升表演的層次。
重溫經典的感動
最後,當電影結束,瑞秋·懷茲飾演的角色說出那句 「我想回家了」,那一刻真的讓人有種 釋放的快樂感。整部電影充滿緊繃的攻防戰,而當劇情走到尾聲,看著角色終於鬆一口氣,那種感覺真的很棒。
《失控的陪審團》是一部 群戲精彩、劇情緊湊、探討社會議題的經典法律電影,即使今天重看,還是會覺得好看,甚至比許多現今的法律劇更有張力。如果你沒看過,真的值得找時間補上!